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寒烟居士的博客

自题:寓于寒舍已过半生看穿那功名利禄方为士;本是烟云还如一梦淡泊它富贵荣华且安居

 
 
 

日志

 
 

【转】诗虽馀事见丹忱/序《诗意将乐二百首》/蓝云昌/2012年06月06日  

2012-06-06 14:28:09|  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转】诗虽馀事见丹忱

——序《诗意将乐二百首》

蓝云昌

 

认识谢复兴先生是因为诗。

2011年5月,我出席在晋江召开的福建省诗词学会第五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会上收到一本精美的诗集——《福建中青年诗词选》。这本诗集辑录了我省具有影响力的40位中青年诗人的力作,其中就有谢先生的21首诗词。

毕竟是来自家乡的作者,我便最先仔细阅读了谢先生的作品。其作者简介告诉我:他学诗有年,有专著《寒烟诗词楹联集》、《博海知音》为证。他的这个小缉,或写景、或即事、或唱和,信手拈来,却透露出恬淡清新气息。其中一些诗句,如“恨被云遮断,梦不到天涯”“拟借红笺寄珍重,一怀乱绪不成诗”“旧巢燕子复谁语?桂树庭前空守楼”“小园蜂蝶弄梅枝”“楼外青天空月圆”等,无不活现作者诗思的空灵、意境的幽深和遣词造句的机智。于是我萌生了一睹真容的愿望。终于,在我去年春节前回家乡之隙,在卿福生先生的引领下,我拜访了这位“馀事做诗人”的忘年诗友。交谈自是投契,也因此了解到他的诗观竟然与我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此后,就有了一些网上的或短信的交流,产生了几首唱酬之作。

又一次回家乡,谢先生便告诉我要出一本诗集,并命序于我。其情恳挚,却之不恭。况且,此集乃吟咏将乐专集,身为将乐人的我能不为之感动、并为因此成为第一读者而感到荣耀吗!为此,便不揣浅陋应承下来。

这册《诗意将乐二百首》是谢先生近三年来任职将乐之所作。从诗集的目录就可看出,将乐的山山水水、城镇村落,凡谢先生所到之处皆有诗作。他的善于采撷诗材的敏感着实让我惊讶;而深入到诗句,更是让我流连忘返,感受良多。

其一,形象生动的画面感。

“山鸟耳边语,疏灯帘外黄。流泉不知处,绿草可闻香”(《夜宿龙栖山》),“崖边几点杜鹃红,天上浮云岸上风”(《 从将乐到万全》),“摇曳半崖花一枝”(《 涧边赏花》),“日映兰花溪岸柳,风吹池里乱浮萍” (《山间气象》),“繁花添秀色,曲水荡春潮”“灯彩似星烁,叶红如火烧”(《春分日初游将乐金溪两岸》)……集子中类似的诗句不胜枚举。其选景之讲究,其设色之灵巧,其造句之活泼,其修辞之贴切,让人眼前一亮,仿佛与诗人一同身临其境,领略千姿百态的风物人情。画面感是诗人的追求的境界之一。“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语)谢先生诸多富于画面感的诗句可谓清新雅致,天趣盎然,可见他具备较高的提取客体精华的能力。

其二,丰富灵动的意象群。

所谓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我们试读这首《从高唐回将乐途中同福生、世金冒雨登回头山》:

溪桥直接蜿蜒路,已到亭台更有楼。

何处风光雨中好?回头山上共回头。

回头山位于将乐县城东10公里处的邓坊,这山得名于古时一个孝子的传说。从地理特点看,这山改变了金溪河平直的去路,使溪水到此绕了个回旋。诗人抓住这个题材,经过一番意象的组合经营,其境界就扩大延伸了。诗中的雨、溪、桥、路、亭、楼都是一些传统意象,已然具有了其隐喻的象征性。比如这雨,它是这个意象群中的主角,是助兴的媒介,是美好情怀的隐喻;而溪、桥、路象征着人生的曲折历程,亭、楼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生命中的一种境界。于是,“回头山上共回头”这个结句的内涵就变得十分丰富,诸如人生某阶段的反思、游子返乡后的感慨、众同伴峥嵘岁月的回顾等等。

再如:(《壬辰四月携宁夏客人游天阶山之二》)

向峰恰似上层楼,许为身轻汗未流。

既到亭台宜放眼,登高何意作他求?

此诗再次运用了“向峰”、“层楼”、“ 亭台”等传统意象,其寓意自不必说,其中“许为身轻汗未流”一句,看似实话实说,其含意亦有多解。起码可以理解为庆幸自己人生履历的一种隐喻,也许我说得未必准确,但另有所指是肯定的。

其三,委婉蕴藉的情感流。

诗的构成无非情景两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也;景者,事物、风景、场面也。二者相互融合得当即为好诗。山峰、石头、树木、花草、建筑,均是无感情的,你选择特殊的角度、摄取特殊的附助物使它产生一种动感,赋于它人的神态,人的感情,诗情便油然而生。如:(《金溪》)

人在金溪何所求?竹排渔父两悠悠。

澄明碧水惟恬淡,一任诗情肆意流。

这首绝句题为《金溪》,看似写景,实为写人——渔夫。首句言明所处环境,第二句以“悠悠”一语,第三句以“碧水”为喻,第四句直抒胸臆,皆描绘渔夫心境。然而,此绝句真的只是写个渔夫吗?诗中的溪流、碧水这些意象其实是隐喻时间或人生际遇,而“人在金溪”犹言“人生在世”。当你这样解读后,就忽然颖悟:这诗其实是作者的自况,渔夫之情更是诗人之情,渔夫只是个借喻,其中景物都是“特殊的附助物”——这就叫委婉的表现手法。

在《诗意将乐二百首》中写景诗最多,也许他更喜欢用这类题材和手法表达情愫吧。“一切景语皆情语”,读谢先生的诗,请记住清人王国维曾说过的这句话。

其四,严谨精巧的结构链。

写诗,讲究起承转合,最忌有句无篇、随心所欲。由于深谙此道,谢先生的诗作全都结构严谨、意脉畅通。以《游天阶山》为例:

悠游漫步再登台,秀色犹曾入梦来。

古木千年依石老,新花万朵近云开。

山形夕照如勾画,竹影风摇似剪裁。

佳气林间堪润肺,凭栏极目更舒怀。

谢先生多次吟咏天阶山皆有所寄托,这首写得尤为摇曳生姿。首联言再次游览,且“曾入梦”,表明诗人钟情此地;颔联写古木、新花,以拟人手法(“依”、“近”) ,跨越时空,慨叹风雨变幻的世事人情;颈联赞美风景之独特,好比大师匠心独运;尾联直抒胸臆,先说林中的负离子让我心旷神怡,接着呼应首句“登台”二字,以“凭栏极目”抒发了对未来的坚强信念。这样的安章布局,意识流清晰,转接流畅,读来如行云流水,酣畅漓淋,是一份美的享受。

诗如其人,读诗亦即读人。我与谢先生相识,觉得他性格豪爽,心地坦荡,又从他的诗中读出了优雅,读出了淡定,读出了诚挚,读出了超然……

寄情于诗、执著于诗,对于一位在职的行政干部来说,十分不易。这“不易”之一是愿意将时间精力花在这类换不来油盐酱醋、换不来功名利禄的“雕虫小技”上的精神;之二是青灯黄卷、孜孜以求探讨诗艺,追求完美的那份坚持。

清人袁枚诗云:“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袁枚告诉我们的是:能让“寻常物”都“解用”,必得有“灵犀一点”。如此看来,谢先生是由于常常心有灵犀而发而为诗的。那么,“灵犀一点”从何而来?知识的储备、情趣的培养、观察力的训练、写作经验的积累等等,不可或缺;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一颗好奇、真诚、超脱实用的童心。诚如王国维所言:“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由是我忽发奇想:如果我们的国家多一些喜欢诗词、爱好文学的各级干部,或许将有助于工作作风、机关风气的改善吧。我甚至认为:具备诗人气质的国家干部的不断涌现,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

以上只是我读谢先生诗词后的一些感想,愿以与作者和读者交流,称不上序。谢先生的新诗集即将出版,可喜可贺,于是又即兴打油八句,以为此文结尾:

览物镛州次第吟,诗虽馀事见丹忱。

胸存丘壑运思远,笔走龙蛇寄概深。

雅聚鸥盟矜落帽,倾谈酒兴乐披襟。

此中真意谁能会,论世知人里外寻。

 

(作者系退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高中教研员,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理事,福建逸仙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海峡诗声》执行主编,出版有《风生阁词》。)

 

附:元韵奉和酬蓝云昌先生序

文/寒烟

汪洋恣肆胜微吟,自愧羞言表谢忱。

席上畅谈杯浅浅,诗中宏论意深深。

三生偶得乌纱帽,一介原来粗布襟。

莫道高人无处觅,有缘知遇不须寻。

再附:

肖潇先生赠玉:

笔底镛州寄远思,洋洋洒洒令愚痴。

检徽闪处丹心见,更喜江山入好诗。

轻身游历乐无穷,侠骨冰心眼界空。

自在镛州心豁达,检徽诗意两兼容。

  评论这张
 
阅读(749)| 评论(16)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